fbpx

別再一直教「這是紅色」、「這是黃色」!填鴨教育讓孩子更學不會

你都怎麼教孩子學顏色的呢?不斷告訴孩子「這是紅色的蘋果」、「這是藍色的牙刷」、「這是綠色的葉子……」,然後接著反問孩子「這是什麼顏色?」……。

孩子如果已經學會顏色的爸爸媽媽,也可以回想一下,這樣的方式,孩子學習的效率好嗎?日本著名的心理學者今井睦美曾提過,當小孩子能夠一致性地把紅色的物品正確回答為「red」,把綠色物品正確回答為「green」,平均要重複800次的教導過程,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讓孩子的顏色學習事倍功半。

小孩顏色學習不簡單,大腦要先建立色彩地圖
你有發現小孩子學習顏色比學習大小來得困難嗎?遲遲無法學會色彩與語詞的對應關係,害不少家長都擔心孩子到底有沒有色盲了呢?事實上,一般來說,小朋友是非常善於分辨色彩的,但怎麼老是說錯或學不會呢?

這中間最大的問題就是顏色是連續性變化的,但語言卻會將連續性的色彩用詞與區分為「紅」、「藍」、「綠」、「紫」……等,所以孩子必須先學習用自己的語言製作「色彩空間地圖」,才有辦法學好顏色。

「色彩空間地圖」,是由以下四種系統建構而成:

1.單字–單字系統

也就是知道「顏色」這個詞是個分類的集合名詞,黑色、紅色、綠色、藍色、黃色……等都是屬於「顏色」這個大家庭裡的一份子,當這個系統建立時,孩子就會知道,問顏色要回答的是xx色,孩子可以答錯色,但不至於會回答杯子、球、圓形等等。

所以當你問孩子”這是什麼顏色?”孩子回答的是:

.杯子、球、積木……等其他不相關的詞,代表著孩子完全沒有「顏色」這個詞的概念,要先建立的是「顏色」這個詞代表的語言意義為何。,

.「顏色」,代表著孩子可能尚未建立顏色是一個集合名詞的概念,所以孩子只是跟著仿說,你問他什麼顏色,他就跟著回答「顏色」,因此顏色遊戲變得很重要,例如利用色紙或玉米黏土,貼出七彩彩虹,讓孩子開始了解,「顏色」這個大家庭裡可能有哪些成員,也就是喚起孩子在「色彩」上的注意力。

.「XX色(色彩名稱)」,不論孩子答的到底是不是正確的顏色,孩子都算已經過關,因為他已經知道「顏色」這個詞家族有些什麼成員,他們會把「紅、黃、綠、藍……等色」大略歸類成「可以表示顏色的詞」。

在這個階段,孩子會把這些色彩名稱當成可交換的同義詞,未來才會慢慢整理出各色彩名稱在整個色彩地圖中對應到哪一個部分。研究發現,知道的成員越多,也就是能自發主動說出來的顏色越多,顏色的認知就會越好,1999年Sandhofer & Smith的研究發現,能說出五個顏色後,回答的正確率就可以高達七成以上了。

2.屬性–屬性系統(分類特色)

也就是能知道多個物品間顏色是其共同點

例如下圖的三樣東西,你看出他們的共同點(屬性)是什麼嗎?

紅色的球、紅色的杯子、紅色的椅子,物品的屬性看起來差異大,但都是「紅色」是其共同點。

簡單來說就是了解了「顏色」屬性,這個抽象化的概念。當孩子了解「顏色」這個抽象化概念,才有能力將物品分類或配對,記得,在考驗孩子是否建立這個系統的能力時,是不能提醒孩子把「紅色」放在一起或是把「相同顏色」放在一起,因為這都是在提醒孩子。

3.單字–屬性系統

代表孩子已經了解什麼是紅色,這裡著重的是孩子理解「紅色」這個詞,如下圖。

4.單字—單字—屬性系統

意味著孩子知道什麼是紅色,並且能主動的回答出來,也就是說拿一個物品問孩子「這是什麼顏色?」孩子能夠正確的表達出其顏色,如下圖。

以上四個系統的發展,有其順序性:

a.孩子會先建立單字–單字系統,也就是建立問題「這是什麼顏色?」的答案一定是「色彩名稱」

b.單字–屬性系統,能正確理解色彩名稱

c.單字—單字—屬性系統,能正確回答色彩名稱

d.最後才是屬性–屬性系統,在觀察物品的屬性時,能把注意力放在顏色上,簡單而言就是配對。

所以開始教導幼兒顏色時,應該是多玩顏色,讓孩子充分了解顏色中包含了許多的色彩名稱,並且讓孩子能說出多種色彩名稱,再漸進地加入請孩子拿一樣色彩物品的活動,例如:請再給我一個(一樣)紅色的積木,建立起這顏色理解的能力後,再開始強化孩子正確命名的能力,千萬別一開始就是一直強調這是什麼顏色,這樣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反而很容易讓孩子沒成就感、厭煩,而有反效果。

 

转载来自:天才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