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如何訓練孩子的脾氣,不要1秒內爆炸?

孩子每天不管在家、在外面,動不動就生氣、尖叫、愛哭、路倒;情緒一來的時候,就飆到最高點,完全沒有讓爸媽可以好好溝通的機會。大家也都知道要當民主的爸媽,但好好說總是沒用,耐心總是有限,最後都要弄到爸媽生氣,孩子才會收斂一點。

「孩子不聽話,動不動就生氣怎麼辦?」

「孩子堅持度高,耐挫力低,只要一不順他的意,就大哭大鬧。」

「孩子易怒、愛打人,長輩都以為沒在教……」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難教?情緒問題這麼多?常在很短的時間,就馬上暴走?有很大的原因,都跟我們的教養有關。

四大NG教養法:會讓孩子的情緒更暴走
一、封鎖型:你怎麼可以亂生氣?再哭我就處罰你

在孩子的世界裡,生氣就是生氣,沒有什麼「亂生氣」。我要教孩子的是調節自己的脾氣,而不是讓孩子完全不能發脾氣,這也是很多情緒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關鍵,而我們卻經常做錯。

另外,心理學發現,情緒也是孩子的一種溝通的工具,大人完全封鎖孩子的情緒傳達,就是阻止了孩子的社交溝通,嚴重會讓孩子社交退化、語言退化、複雜的情緒發展不出來、同理心退化等,造成退縮及自責型的人格。

二、不傾聽型:這有什麼好生氣的?不過是一點小事

我常在第一現場,觀察到最糟糕的是,父母經常做了火上加油的教養,例如:失去耐心後,我們會對著正在哭鬧的孩子說「這有什麼關係!」、「這樣也要哭!」、「你真的很愛哭耶!」這些沒有同理孩子的話,萬萬不能在當下輕易地說出口,因為孩子的心裡會覺得:「你看,你就是不懂我在氣什麼,你就是不懂我在哭什麼,所以我要哭得更大聲,才能讓你知道我覺得這件事有多重要。」

三、情緒勒索型:你再給我生氣,我就不愛你了

這類型的說法,通常就是陷入一種親子間的情緒勒索。這種用親子間的親密關係,來當作一種賭注,希望孩子可以達到期望中的行為,不但不能改變孩子的情緒,反而會帶來很多壞處。(像孩子因為沒安全感,一方面可能還不知道做錯什麼,進退兩難,以為真的被媽媽討厭……)

再者,習慣於情緒勒索的教養下,孩子也可能出現模仿行為,用這種方式反饋於主要照顧者。例如,孩子一生氣時會跟父母說:「我再也不要當你的小孩了!」、「你如果不買給我,我就離家出走!」,「我最討厭媽媽了!」等等,這些其實也時候是模仿來的,最後親子間陷入一種情緒勒索的惡性循環。

四、翻舊帳型:每次都愛生氣,誰像你這麼壞?

跟孩子講道理時,一定要記得就事論事,不然就會失去教養的焦點。

例如:孩子不收玩具,爸媽請他立刻收拾,很多孩子會生氣。這時候,我們可能會說:「每次都不收,到底是誰教你這種壞習慣?」,孩子就會接著說:「哪有每次,我上次就有去收!」,結果爸媽又會回:「上次還不是看電視看到忘我,哪裡有收?」親子間就開始針鋒相對了,早已經失去當初要教育的重點。

這種翻舊帳的話語,除了不能讓孩子明白你要教什麼,也會常常會讓孩子很不服氣,更想要挑戰爸媽的權威。除了爸媽別不知不覺地把焦點轉移,當孩子把話題轉移時,一定要理性及淡定的再次告訴孩子目標,用溝通取代發飆,才能漸漸地達到戒吼的教養。

掌握三大EQ關鍵,進行有效的情緒教學
☆促進孩子察覺情緒

很多孩子經常沒有辦法感覺到周遭人的表情或情緒的變化。例如:媽媽已經在生氣了,孩子卻在嘻皮笑臉。同學已經被弄得不開心了,孩子卻依然故我的為所欲為。這些都是現在學齡前及學齡的孩子,常發生的情緒無法覺察的問題。

父母及老師可以這樣做:經常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給孩子知道。例如:媽媽覺得你拿了別人的東西,那個孩子表情已經不一樣了耶!你看他的眼睛,他也嘟了嘴巴,好像很難過的感覺,你看看。

從繪本故事中,去建立孩子的感受及同理心也很重要。在過程中不斷互動,多問孩子看到什麼及聽到什麼,如果不正確就加以引導,建立孩子第一階察覺情緒的基本功。

☆善用情緒經驗幫助思考

情緒經驗,應該要常常與孩子討論,如同前面提到的,多互動、討論,記憶會更深刻。例如,當孩子從故事中聽到了:「睿睿正在玩汽車軌道組,可是另一個孩子恩恩衝過來,連說都沒說,就拿走了他的一台車子,睿睿就馬上尖叫大哭了起來!」

年紀還小的孩子,聽完這個故事後,通常有幾個反應:恩恩好壞!;‚睿睿哭的好可憐!但父母有沒有發現,孩子這些很單純的答案,都只是現象描述及觀察,並沒有進一步的思考與內化,於是,這樣的情緒事件或故事,就沒有讓孩子學到太多東西。

要幫助孩子情緒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要跟孩子討論及幫助思考,可以這樣引導:「睿睿為什麼會哭啊?」、「你覺得恩恩為什麼會用搶的啊?」、「換作是你,你也會尖叫大哭嗎?」、「那你那個時候會怎麼辦啊?」。

讓孩子學會感受並充分討論,正是情緒教育的重要關鍵,可以幫助孩子內化,增加更多問題解決能力。

☆發展孩子自我管控情緒的能力

情緒不是由別人管,而是由自己管!所有的情緒引導最終都是希望孩子建立自己管控情緒的能力。所以家長及老師應該隨時提醒孩子自己建立幾個面對情緒的方法,或在情緒當下,引導孩子思考之前的策略,才能真正發展出成熟的情緒管理能力。

2015年Jiayi Luo and Rongjun Yu提出情緒和認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互動模式(如圖),當情緒過度時(情緒誇大),就會影響我們的認知判斷力。例如孩子平常都知道不可以打人,但倘若真的有小孩搶走了他的玩具,驚嚇難過之餘,他可能立刻就又動手;當我們認知消耗過度時(例如工作了一天,頭腦已經有耗盡的感覺),這時我們判斷任何事情時,就很容易情緒出頭,所以孩子放了學怎麼好像特別歡、特別盧、特別失控,其實就是一種「大腦當機」,過度消耗的現象!

但也並非無解,我們大腦還有一項厲害的功能,就是「情緒調節」功能,也就是大腦可以利用注意力的重分配、換個想法或者是調整反應方式來達到減少情緒表現,強化理性決策的能力。

 

转载来自: 天才领袖